▲海現龍闕:位於加油站旁的小徑下方,風虎角的東側海濱,因迎風面之岩體經年累月被狂風夾帶巨浪沖擊,將海濱之花崗岩地質地盤,沖刷出一條寬度逾丈的缺縫及一道海蝕門。每當風浪稍大,黝黑的岩石在風浪中若隱若現,風平浪靜時則能觀賞到岩層豐富的節理,每當霧季時,浪花滔天,則彷彿可以看到一條海龍翻騰戲水,因此得名「海現龍闕」,又稱「潛龍鬧海」。
▲中柱島:東引原本不是一個島,而是東引與西引兩個島組成,過去兩島間有一座礁岩,名為中柱島,漲潮時就成為一座孤立的海中礁島,距離西引約有兩百公尺的距離,當連接兩島的堤防還未建立時,大退潮時可從東引經過中柱島,涉水步行至西引。民國64年,先築起介石橋連接東引與中柱,11年後再完成連往西引的道路,路中有座高於路面的感恩亭,經過時,遠遠還能看見蔣經國銅像坐在亭內。俗山仔的中柱島現已不見島的蹤影,以「中柱堤道」形容更為貼切。如今這條筆直大道成為最適合漫步其間,欣賞黃昏時中柱港海面夕陽餘暉、日輪沉入海中的觀景去處。
▲國之北疆:國之北疆的位置,位於西引后澳上方約600公尺的「北固礁」,是我國分布最北的「國土」(N26°22'58.8" E120°28'34.0"),但這座小島礁可不是隨時得見,它會隨著潮水的漲退,而隱没或是出現,但為紀念國之北疆在此,在后澳立起寫著「國之北疆」的石牌,就算沒看到北固礁,還是可以證明自己來過「國境之北」。除了國之北疆外,附近當然也不缺東引最著名的海蝕地形,是一處不可不去的景點。
▲東湧燈塔:民國77年文建會評定為國家三級古蹟,於民國105年升格為國定古蹟,是台閩地區位置最北的一座古蹟。早期,燈塔位於管制區,守燈員需攜家帶眷住進燈塔裡,為了供應工作人員的食物,還設立了雞舍、豬舍等,在物資缺乏的年代,塔外的人對塔內的守燈員,可是羨慕不已,稱此地為「東引別墅」。燈塔下方崖邊設有霧砲兩尊,現改增設霧笛1座,取代霧砲做為助航之用。燈塔面向東海,聳立於懸崖峭壁上的白色塔身,和崖下湛藍的海水相互輝映,格外引人入勝。遊客順著低矮的白色水泥護欄蜿蜒而上,就能找到這座燈塔。
▲烈女義坑:位在天王澳後方,一座近百公尺高的天然海蝕崖,偉峨壯麗,氣勢懾人。相傳清末年間,閩海一帶島嶼時有海盜盤據,民不聊生,一日,海盜劫掠東引,島上一漁民遭海盜殺害,漁民之妻逃至此一海蝕崖,後無退路,海盜欲強擄奸淫,漁民之妻頑抗不從,縱身投崖殉節,後人感念其貞烈,取名為「烈女義坑」。
▲安東坑道:塗滿迷彩,坡度略陡的坑道口位於幹訓班旁,為一條鑿穿東引指揮部所在地—二重山的巨大戰備坑道,從坑道口往下走,就進入了別有洞天、四通八達的安東坑道。打通二重山的安東坑道全長三百公尺,沿途共有八個孔道,每條都通往海邊,不過,由於一路往下,回程要先做好爬上坡的心理準備。興建於冷戰時期的民國60年代左右。軍方於2002年釋出坑道,馬祖國家風景區管理處興工整修,於2004年對外開放。
▲東引遊客服務中心:東引遊客中心位於南橋直升機場下方,臨近東引中柱港,興建完成於2003年。不同於其他遊客中心的閩東風格建築,東引遊客中心矗立在山頭,為了防止強風侵襲而做伏低設計,但鮮豔的橘色屋頂在一片綠意中特別顯眼,從中柱港抬頭便可望見,做為導覽遊客的目標物十分稱職。東引遊客中心還兼展示的功能,甫完工的二樓,以燈塔、燕鷗為意向塑造的休息區,讓遊客可以在第一時間,了解東引豐富的生態景觀。東引遊客中心距離中柱港、東引直升機場都不遠,遊客不妨可以將它選為到訪東引的第一站,看簡介影片、拿DM,或是詢問旅遊資訊,讓接下來的旅程更順暢。由於東引的觀光資源豐富,舉凡名勝古蹟、海蝕地景、戰地風貌、原生種植物等,均值得一探究竟,建議最好先到遊客中心做點功課,然後再安排參訪動線,可以節省許多寶貴時間。
★ 早餐:飯店內用 午餐:東引風味餐 晚餐:東引風味餐
★ 住宿:東引昕華飯店或同級